长白山天池火山位于中朝边界长白山山脉最高峰。地理坐标N41°30′-42°40′,E127°15′-128°55′。地势以天池火山口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可分为长白山中心火山锥体、山麓倾斜熔岩高原和熔岩台地三大地貌单元。中心火山锥体海拔高度在1700m以上,火山锥体半径约20km,锥体顶部塌陷式破火山口内积水成湖,称之为长白山天池。火口缘周边有16座山峰环抱,最大海拔高度为2749.5m,火山口周边的白云峰2691 m,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峰;天池南北长4.4Km;东西宽3.37km,水面积9.82 km2,水面高程2189.7m,水深373m,蓄水20.4亿m3,是东北最大、最高的高原淡水湖, 也是我国最深的湖泊。从锥体腹部向下,地势呈台阶状向下倾斜,至坡脚过渡为山麓倾斜熔岩高原。天池北侧有一出口,湖水经由此处乘槎河而下,形成有68m落差的长白瀑布,然后注入二道白河并汇入二道松花江。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水系均发源于天池火山锥体。
长白山的自然生态关系尚处于原始状态,野生植物纲目种属多,种群分布面积广。野生动物多达上千种,其中珍贵、珍稀动物较多。1964年建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80年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成为世界生物圈保留地之一;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沛的水力资源、茂盛的原始森林蕴育了长白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野生资源,景观奇特、地貌完整,闻名于世。
长白山东临日本海,因高大山体的阻隔,气候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全年风向以西风占绝对优势并受季风影响。年平均风速11.7m/s,年降水量1333mm,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降水日数约209天,全年雾日数为265天,年平均气温为-7.3℃,年积雪深度约1-2m。冬季极为寒冷,近山顶背阴处常年积雪不化——长白山由此而得名,夏季短而凉爽,海拔1400m以上高度无夏季而由春秋季直接相连。局部区域性小气候的明显表现是植被的垂向分带。如锥体北坡所见:海拔2000m以上至山顶为高山苔原带,海拔1700——2000m之间为亚高山岳桦林带,海拔1100—1700m之间为暗针叶林带,海拔1100m以下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带,天池火山锥体植被分带性如此强烈,在世界上其他地区是很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