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收到来自四川省绵阳市的一张照片,画面是6位少年面带笑容走在过江索桥上的场景(图②,齐剑锋摄于2018年5月8日)。这正是8年前记者赴川采访唐山援建时在同一地点拍摄的那6个学龄前儿童(图①,本报记者闫军摄于2010年5月26日),地点是唐山援建的平武县南坝镇涪江索桥。看着当年身高低于索桥护栏的儿童变成了一群英俊的少年,记者欣慰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为唐山的援建者为汶川地震重灾区平武县南坝镇重建作出的贡献感到骄傲。
齐剑锋是当年的团中央抗震救灾志愿者,现就职于绵阳市投资促进局,也是一位河北老乡,照片是他5月8日在南坝索桥上刚刚拍摄的。齐剑锋说,照片上的孩子从左至右依次叫王盛加(男)、王颖、赵洋、何新悦、杜莹莹、王盛宇。今年,王盛加和赵洋13岁了,王颖、何新悦、杜莹莹12岁,最小的王盛宇11岁,她和杜莹莹还在读小学六年级,其他4人都上了初中。他们的成长与唐山援建者的奉献是分不开的,他们上学的道路和索桥是唐山援建的,他们就读的中学和小学也是唐山援建的……
回想10年前,四川强震致使山河破碎,南坝镇也被夷为平地。次年2月,我市接到援建南坝镇的任务,3600名唐山援建者赶赴灾区。为了让灾民早日过上正常的生活,援建队伍克服人地两生、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饮食不惯等重重困难,周密安排、科学施工,建设了道路、桥梁、学校、医院、文化站、避难广场等25个市政公用设施项目,仅用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原本计划3年的援建任务。
齐剑锋表示,拍照过程中和这几个孩子交流时,读初一的赵洋说,唐山的亲人们给他们建设的南坝中学和南坝小学,教室明亮宽敞,还有塑胶操场,让他们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当问到他们想对唐山援建的叔叔们说些什么时,他们说:我们长大了!祝唐山的亲人工作顺利,身体健康!